杭州有AI“六小龙”,上海有“北斗七星”——他们分布在一个名叫“模速空间”的街区。
与传统的科技园区相比,“模速空间”兼具现代建筑的便利和艺术空间的美感,从2023年揭牌至今,已经吸引了上百家知名AI大模型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入驻,“浓缩”了人工智能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近日,记者跟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来到位于上海徐汇滨江的“模速空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风靡社交媒体的网红打卡地。当然,更是吸引全球青年科学家、创业者入驻的创新生态社区。
“模登时代,速启未来”,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生态协同与场景开放,“模速空间”正日渐成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策源地”、青年创业的“首选地”、AI标杆应用的“涌现地”。
“模速空间”实景本报记者杨洁/摄
“模速空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9月揭牌以来,“模速空间”已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上海全市的61%。
“模速空间”汇聚了无问芯穹、阶跃星辰、稀宇科技、商汤科技、斑马智行、星纪魅族、特赞科技等标杆企业,他们形成“北斗七星”矩阵;秘塔科技、无限光年、它石智航、零唯亿思、虎博科技、矩子科技、深势科技、魔珐科技、星臻科技、青心意创等企业,则构成群星态势。标杆企业与群星企业协同发展,推动模速空间成为国内最活跃的人工智能创新窗口之一。
“北斗七星”,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佼佼者。无问芯穹无疑是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颗,两年前他们首批入驻“模速空间”时还只有7个人,如今团队已经发展为200人左右,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超过35%的人员来自清华大学。
无问芯穹致力于成为一个标准化的算力运营商。这是因为我国AI发展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存在大量的异构算力、异构芯片,而无问芯穹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异构算力的性能、提升使用效率,让算力使用者就像使用水电煤一样使用算力,几乎感受不到算力异构的体验差异,目前其技术方案已经实现芯片的混合效率在97%以上。
为了赋能更多AI企业,无问芯穹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今年3月公司和模速空间以及上海仪电一起发布了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目前模速空间大部分入驻的AI应用企业都已经入驻到这一算力生态平台当中,可以享受到上海市提供的算力补贴。
大模型企业稀宇科技(MiniMax)在多模态大模型领域独树一帜,其推出的MiniMax Chat、海螺AI、星野等原生应用,在C端已经收获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稀宇科技公共事务副总裁严奕骏介绍,比较突出的是海螺AI,这款AI视频生成工具在全球视频生成领域名列前茅。
除了算力企业和AI大模型企业,“北斗七星”中,星纪魅族、特赞科技和斑马智行等企业,则致力于在应用层发挥AI的能效,让AI与产业紧密结合。
在模速空间的智能产品体验中心,记者看到,星纪魅族StarV Air2、StarV View智能眼镜及Ring2智能指环的体验区人气爆棚,当前,人工智能正在融入更多智能终端,重塑人机交互的新体验。
斑马智行则旨在打造端到端的智能座舱框架,公司市场总监韩永旭告诉记者,这一技术可以极大缩短人机交互所需要的时间,从过去2秒—3秒缩短到0.3秒—0.5秒,目前公司已经与宝马、奥迪、大众等全球一线车企进行合作。
“模速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模速空间”以“十百千万”(十万方空间、百家创新企业、千款行业应用、万亿产业规模)为目标,打造算力调度平台、开放数据平台、评测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五大功能平台,为入驻企业夯实要素保障;同时,面向消费、文娱、金融等垂直应用领域,以优先级政策支持,推动各类垂直场景小模型“首发首秀”。
“模速空间”实景本报记者杨洁/摄
记者从上海市徐汇区了解到,下一步,徐汇区还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构建“1+3+X”人工智能全域载体布局——“1”即加快建成环模速空间的5万方载体,营造龙台路科创街区的浓厚氛围;“3”即加快推进徐家汇环交大地区、漕河泾、北杨相关载体装修加挂“模速空间”牌子;“X”即参照模速空间支持力度,给予符合要求的人工智能企业货币化租金补贴。持续完善分层分类政策配套,打造一批科技导向鲜明、服务能力突出、产业带动显著的标杆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