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年过60岁,哪些茶不建议喝?绿茶不如花茶?医生:这4样请多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年过60之后,身体的节奏变了,不是哪个器官一下子衰退,而是代谢、循环、神经、消化这些系统开始细微变化。

茶喝了一辈子,有的人从没考虑过这东西对健康有没有影响,只觉得是种习惯。

但医生看得更细,年纪一过60,茶到底喝不喝,喝什么茶,喝多少,喝的时机、方式、浓度,都值得重新衡量。

不是说不能喝,而是喝错了对老年人来说,影响比年轻人大得多。这个阶段的身体已经不靠刺激维持状态,而靠稳定维持平衡。

不少人觉得茶越浓越好,绿茶清热、红茶暖胃、黑茶刮油、花茶养颜,这些说法听起来对,但在老年人身上,不是这么回事。

先说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绿茶对胃不好,尤其是空腹喝更伤。绿茶是不发酵茶茶多酚含量高,刺激性也强。

年轻人胃肠黏膜耐受度高,喝下去没啥感觉。但60岁后,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萎缩的人比比皆是。

一杯浓绿茶下肚,马上觉得胃有点堵,有点胀,还带点泛酸,这不是错觉,而是茶水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反应增强,黏膜屏障跟不上反应速度。

中国营养学会2019年的一项报告就指出,在60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35%的男性存在轻度或中度胃黏膜退行性病变,而这一类人群中,大量饮绿茶的胃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饮水者。

不是说绿茶不好,而是它对老年人胃的耐受要求更高。特别是早上空腹喝茶、喝太烫、泡太浓、茶叶放太久再喝的这些习惯,会明显加快胃黏膜损伤速度。

老年人最需要的是茶温适中、浓度可控、不过量,而不是一杯通透刺鼻的“醒神茶”。

还有一种情况更常见,那就是花茶代替正餐水分摄入

一些老人喜欢把菊花、金银花、枸杞、玫瑰这些泡在一起,觉得养肝明目、安神降压,有些人一整天都在喝茶水,不怎么喝白水。

这种做法表面看是摄入足够水分,但忽略了花茶里复杂成分带来的代谢负担。

特别是像金银花、决明子这种寒凉性草本,长期饮用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手脚凉、食欲差。更重要的是,很多药用花草是通过肝肾代谢的。

60岁后,肝脏酶活性下降,肾小球滤过功能也不如以前,再高频率摄入含有活性成分的茶饮,反而容易增加解毒负担。

有项发表于《老年医学进展》的研究指出,长期每天饮用含寒性花草饮品的老年人,

其一年内住院率比普通饮茶者高出22%,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肠胃功能失调和慢性肾功能波动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

很多人认为喝茶能调节身体,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调”,而是“稳”。

老年人不适合喝太杂的花茶,特别是来源不明、未经炮制的散装茶。泡来泡去,身体并不识别这些东西是“养生”的,它只识别你给它增加了什么负担。

再看一个最容易被误解的问题,就是误把黑茶、普洱当作降脂“良药”来天天喝。不少老人听说普洱能降三高,就开始每天喝,越喝越浓。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含有一定数量的茶褐素咖啡碱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

它确实有一定调脂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在配合低脂饮食、规律作息、合理体重的前提下发挥的。

把普洱当成“清理血管”的工具来使用,是严重错误的理解。长期喝浓黑茶的人,容易出现失眠、心悸、胃胀,甚至影响铁和钙的吸收。

国家营养科学中心曾在江苏地区做过一次流行性研究,发现大量饮用浓黑茶的老年人中,有明显骨密度降低、轻度贫血和慢性便秘发生率高于平均水平。

普洱不等于药,更不等于万能。60岁以后,肠道蠕动速度减慢,胃酸分泌不足,本就不适合高强度茶多酚的刺激。

更关键的是,茶叶中的单宁酸会与钙、铁等矿物质结合,阻碍吸收,很多老人骨质疏松、贫血并不是补得不够,而是长期喝茶喝错了方式。

有些人说,那干脆不喝茶了,其实也不是这么个意思。关键是看身体状态,结合个体体质和健康基础来判断茶适不适合,而不是把茶当成某种“越多越好”的工具。

60岁以上人群中,真正适合的,是那些低咖啡因、轻发酵、清香型的茶,比如部分茉莉花茶、淡红茶、白茶、嫩芽型绿茶——这些茶不刺激胃、不影响睡眠、风味温和,不会加重代谢负担。

但关键在于茶不能代替水,也不能替代药。

有一部分老人把茶当作“信仰”,每天要喝几泡,早晚不离。有的甚至用茶水泡药,或者直接用茶代替降压药、降脂药。这个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危险的。

茶饮的健康价值,建立在适量基础上。一旦超量,哪怕是再好的茶,对肾功能、肝功能、心脏节律都是种挑战。

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病的老人,饮茶过量会影响药效吸收,还可能因为茶碱和药物相互作用,诱发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睡眠障碍。

这几年不少保健品、茶叶商家在做宣传时夸大功效,什么“明目清肝”“通络去斑”“降三高抗癌”,听着玄乎,一查根本没有临床研究佐证。

有些茶加了不明成分,有些是经过硫磺熏蒸、添加香精的拼配茶。老人听信宣传,长期喝,最后出事的比比皆是。

医生不怕人喝茶,就怕人拿茶当药。身体到了一定年纪,不是靠刺激撑起来的,是靠均衡和节律维系的。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救命药,更不是万能解毒液。

讲了这么多,那现在就该问一个问题了:有没有可能,一个人常年喝的是低咖啡因、温和型茶饮,量也不过多,茶本身没问题,可身体却慢慢出现电解质紊乱、心律不稳、睡眠质量下降?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而且越来越多。这一类问题的根源不是茶的性质,而是个体肾小管水电解质调节能力的下降。

60岁之后,肾单位数量开始减少,尤其是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能力变弱。

茶本身具有一定利尿作用,哪怕是温和型茶饮,也会轻微增加尿量、加快钠钾排泄节律。

如果这时候水分摄入没跟上,或者基础肾功能不够稳定,身体就容易陷入轻度脱水状态。

再加上老年人对口渴的感知本来就迟钝,不知道补水,就可能出现心率不齐、血压波动、乏力、头晕这些问题。不是茶害了人,是代谢能力跟不上,茶的影响被放大了。

所以说,60岁以后的茶,不是不能喝,是要喝得更清楚。身体变了,习惯也得变。喝得明白,比喝得讲究更重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蒋晨,邓玉霞.年纪大了,要忌浓茶[J].中医健康养生,2022,8(11):20-2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年过60岁,哪些茶不建议喝?绿茶不如花茶?医生:这4样请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