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中医食养药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那么怎样吃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召开了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介绍了食养药膳的相关知识。
01
食疗讲究三因制宜
中医讲“药补不如食补”。我们可通过日常的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食疗讲究三因制宜,需要结合不同的时节、人群、地域给予个性化的食疗计划。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介绍,例如小满节气,民间叫“五月毒”,也叫做“龙舟雨”,气温高,雨水多,湿气重,南北地域差异大。南方地区湿热偏重,人们出汗多阳气易外泄,外界的湿邪容易侵蚀人体,引起湿疹、疮疖,以及胃肠道不适等,这时宜清热化湿。北方地区气温也在上升,雨水增多,但早晚温差大,此时往往湿气夹杂风、寒,除了胃肠道问题外,有的人还会出现鼻子痒、皮肤痒、眼睛痒等过敏症状,除了祛湿、祛热之外,还要兼顾补气健脾。进入三伏天后,因为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增多,暑、湿、热并重,要加大化暑湿、健脾的力度。其他季节,如秋季气候干燥要滋阴润燥,冬季寒冷需温阳祛寒,春季宜疏肝健脾化湿。
02
“冬病夏治”要辨证施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者在冬季病情会加重和变化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夏治”就是指夏季这些疾病发展缓慢,要趁其缓慢之机辨证施治,可以预防冬病旧病复发,同时也减轻了疾病的症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介绍,中医膳养,可通过“冬病夏治”辨证施膳,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疾病。在古代,人们认为夏季阳气旺盛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升华,此时可以选择热性食物,能够以热制热,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湿气,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饮食上可以关注几点:
一是适当进食温热性食物。夏季气温高,但是人体的阳气浮于外,内里又相对虚寒,可以适当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韭菜、生姜等,可以温补阳气。二是注重健脾利湿。夏季暑热,易伤脾胃,宜食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白扁豆、红豆。三是要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因为天气热、出汗多,易导致水分的丢失和打破电解质平衡,应多饮水,选择一些水分充足、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果蔬类食品。四是因人而异,辨体质施膳,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调养方式。
03
帮助睡眠宜用安神膳品
关于助眠的食疗方法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王宜介绍,睡眠是人体恢复精力和体力的重要生理过程,在食疗调养方面,改善睡眠质量常用具有安定神志作用的食物和药食两用食材,这类膳食通常被称为安神膳品,它主要适用于因心气虚、心血虚或心火旺盛导致的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等症状。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保持饮食多样化,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二是适当摄入具有补心安神功效的食材,常见百合、莲子、桂圆、大枣、小麦、核桃等。三是注意晚餐的节制,避免过饱或进食过晚的现象,睡前不宜进食或不要大量饮水,以防食物刺激大脑皮质的兴奋和夜尿增多影响睡眠。